我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。运河之称,始于宋代,元、明以后渐成通称。唐朝以前则将运河称为沟、渠、漕渠、漕河、运渠等。但一般所称的“大运河”,则特指隋炀帝时修建的以洛阳为中心、北起涿郡(今北京)、南至余杭(今浙江杭州)的大运河。其工程始于大业元年(公元605年),成于大业六年,历时约六年之久,先后动用民工数百万人。大运河共分四段: (1)通济渠,从洛阳西苑引谷、洛二水入黄河,再从板渚(今河南荥阳西北)引黄河水入汴水,复自大梁(今河南开封)东引汴水入泗水,最后达于淮水。(2)山阳渎,自山阳(今江苏淮安)引淮水,傍鄱阳湖东侧,经江都(今江苏扬州)入长江。该渠原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,又名邗沟,隋代将其疏浚、扩大。(3)江南河,从京口(今江苏镇江)引长江水经太湖东侧至余杭(今浙江杭州)。(4)永济渠,引沁水南达于黄河,北通涿郡(今北京)。大运河全长五千多华里,贯穿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五省,连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是我国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。元、明两代曾对大运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浚修。清末咸丰五年(公元1855年),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出海,造成运河干涸,加之海运兴起、漕运废止,运河遂失去了过去的重要作用。一些地段终因久弃不用,长年不修而淤成平陆。
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:
明代宦官机构,总称二十四衙门,各设提督太监、掌印太监统辖,人数总计在十万以上。十二监包括司礼监,掌礼仪刑名及内外章奏等; 内官监,掌营造宫室、陵墓以及铜锡妆奁、器用、冰窖诸事;御用监,掌御前所用诸器
历史事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