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生长五谷草木的地方,形容土地的贫瘠荒僻。《公羊传.宣公十二年》:“锡之不毛之地。”也简作“不毛”。《三国志.蜀志.诸葛亮传》:“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”
偏正 原指种不了五谷的地方。后泛指不长植物贫瘠荒凉的地方。语出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“君如矜此丧人,锡(赐)之不毛之地”。张平《抉择》:“杨成刚搬过来时,院子里干干静静,还是一块不毛之地。”△用于描写荒凉的地方。→不食之地 穷山恶水 ↔沃野千里 洞天福地 天府之国
泽骨之惠:
同“泽枯之惠”。明 沈榜宛署杂记.宫庄:“其生也有乞怜之仁,其没也有泽骨之惠。”
历史典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