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【衣不重帛】衣不重帛解释,衣不重帛来历出处


《尹文子.大道上》:“昔晋国苦奢,文公以俭矫之,乃衣不重帛,食不异肉,无几时,人皆大布之衣,脱粟之饭。”

衣不重帛,指不重穿丝织品的衣服,以示节俭。后用为咏节俭之典。

唐.房玄龄《晋书.刘超传》:“加以处身清苦,衣不重帛,家无儋石之储。”


主谓 重,重迭;帛,丝织品的总称。穿衣不用两件丝织品。谓衣着朴素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昔晋国苦奢,文公以俭矫,乃衣不重帛,食不异肉。”※重,不读作zhòng △褒义。多用于生活作风方面。→衣不重采 衣不二采 衣不择采 ↔衣狐坐熊

  • 【衣】: 衣 yī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:衣服
  • 【重帛】: 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绸衣。尹文子·大道上:“昔 晋 国苦奢, 文公 以俭矫之,乃衣不重帛,食不兼肉。”

  • 桂折:

    同“桂折一枝”。唐 白居易东都冬日会诸同声宴郑家林亭诗:“桂折应同树,莺迁各异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