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称《黑河建桥敕碑》或《西夏告黑水河诸神敕》。原在甘州(今甘肃张掖)城西龙王庙,建于西夏乾祐七年(1176),今存张掖县文化馆。碑周有飞天及佛像线刻与莲花牵枝状图案。碑阳汉文,是夏仁宗仁孝祈祷诸神免除水患,旱涝得收的“敕令”。碑阴藏文(各家著录多误认为西夏文),为宋代藏文石刻的仅见者。
阿鲁威:
一作阿鲁灰、阿鲁翚。元蒙古人,字叔重,号东泉。延祐、至治间,曾任延平路总管和泉州路总管,泰定时应诏为经筵官,官至翰林侍读学士,曾译世祖圣训、资治通鉴等进讲。元末寓居江南,善作曲。
历史知识又称《黑河建桥敕碑》或《西夏告黑水河诸神敕》。原在甘州(今甘肃张掖)城西龙王庙,建于西夏乾祐七年(1176),今存张掖县文化馆。碑周有飞天及佛像线刻与莲花牵枝状图案。碑阳汉文,是夏仁宗仁孝祈祷诸神免除水患,旱涝得收的“敕令”。碑阴藏文(各家著录多误认为西夏文),为宋代藏文石刻的仅见者。
阿鲁威:
一作阿鲁灰、阿鲁翚。元蒙古人,字叔重,号东泉。延祐、至治间,曾任延平路总管和泉州路总管,泰定时应诏为经筵官,官至翰林侍读学士,曾译世祖圣训、资治通鉴等进讲。元末寓居江南,善作曲。
历史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