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。传为齐桓公所立。因地址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(文献以稷门为西门,据考古发现,当是南门)外,故称“稷下之学”,又称“稷下学宫”。学宫规模宏大,堂室寝庖,数目众多,齐威王和齐宣王时,儒、法、道、阴阳等各家各派的学者到此论学授徒的很多,著名学者有孟子、荀子、邹衍、田骈、慎到、宋鈃、淳于髡、接子、环渊、鲁仲连等。据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载,齐王对这些“不治而议论”的学者隆礼有加,曾授予七十六人以上大夫的官爵,各派弟子有数百千人,齐湣王时多至数万人。是战国中后期全中国最大的学术活动中心,对当世和以后的学术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。
都尉司:
官署名。1亦简称都尉。金末置,直属枢密院,设于正大年间,原为总领司,后更名。长官为都尉,秩正四品,以曾秉帅权者充任,不受地方帅府行院统辖。天兴元年1232设都尉司多达十四个一说十三个。每司军兵不下万
历史知识